中国医药培训网是中国医药联盟旗下医药培训网站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三药品品种短缺可能性较大 四精准措施应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17  浏览次数:3776
近年来,为了保障药品供应的稳定性,政府、医院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11月4日,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

 近年来,为了保障药品供应的稳定性,政府、医院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11月4日,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承办的2017年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对短缺药供应保障体制建立工作作了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展望。
 
  3品种短缺可能性较大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周颖玉指出,依靠信息网平台专家资源和数据资源,中心共承担了国务院六个部门的任务17项,针对短缺药的相关工作,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
 
  为了了解用药市场,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化监管司委托,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针对尚未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16个品种是否为短缺品种开展了评估。
 
  此前有分析指出,自2017年2月起,江苏、山西、浙江和安徽分别公布了一致性评价企业拟放弃品种名单。其中,先公布名单的两个省份江苏和山西是以技术合作开发的方式婉转地表示了放弃之意;8月2日之后公布名单的浙江和安徽则是直接公布放弃的名单。批文数被放弃越多的产品,就越有可能成为短缺药品。而目前暂未出台国家版本的短缺药目录,更多是各省在招标时出台短缺药品目录,289目录就有38个产品进入各省的短缺药目录名单之中。2015年,江西省廉价短缺药目录中的硫酸亚铁缓释片在289目录中,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比例为0。
 
  经过一系列评估后,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指出,醋酸甲酮胶囊等3个品种若不开展一致性评价,造成临床用药短缺的可能性较大。“该研究为减少药品短缺风险、保障临床药品供应提供了研究支撑。”周颖玉指出。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针对其评估结果,后续该如何跟进,也将由相关部门去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采取精准措施应对
 
  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到2020年,实现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和短缺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成熟稳定的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
 
  会上,国家卫计委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负责人提出,要建立多源的监测哨点。“多源的监测哨点除了医疗机构之外,还要包括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他指出,要强化综合监测预警,实行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和停产备案制度。由此,药品短缺情况可以进入相对主动的状态。“这样一来,企业如果停产,会提前报备,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举措。”
 
  另外,分级联动该如何应对?这位负责人解释道,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如果几个省份出现同个药品短缺,卫计委相关部门就会对药品或者原料药进行能力评估,继而采取一些精准措施。
 
  首先是市场撮合和定点生产。其中,定点生产目前已经有了相应的举措,工信部对包括地高辛口服液在内的2批共7个品种进行了定点生产。在给产品制定统一的采购价后,企业按要求保障供应。而在定价方面如果存在争议,则通过市场来解决,即市场撮合,双方谈定一个价格。
 
  其次,采取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措施。以丝裂霉素为例,由于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比较少,为了防止真的出现短缺,政府相关部门正在通过协商方式,保证其他产品线可以正常供应。
 
  第三,还需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经研究发现,药品短缺的情况大部分是区域性的,不同省份之间药品短缺的情况各不相同,政府需要在其中做好协商调剂。
 
  第四,要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目前,辽宁、江苏、山东等省份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调剂制度,给做储备的企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成效明显。
 
  除此之外,还需打击违法行为和罕见病用药政策等措施保障用药。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培训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中国医药培训网是中国医药联盟旗下专业医药培训网站,传授医药方圆之道
    未经中国医药联盟 Chinamsr.com许可不得建立镜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原创作品
    < Copyright ©2020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9515号

    医药培训业务合作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公安机关互联网报警求助举报服务平台 瑞凡医药传媒